新“太空出差三人组”眼中的彼此
导读:去年夏天的水槽训练,给三人留下了最“默契”的记忆。那天要装一个两三米长的三折叠防护支架,水下浮力裹着设备晃来晃去,原本定好的方案是张洪章在机械臂上操作,张陆在旁边辅助。可
新“太空出差三人组”眼中的彼此
去年夏天的水槽训练,给三人留下了最“默契”的记忆。那天要装一个两三米长的三折叠防护支架,水下浮力裹着设备晃来晃去,原本定好的方案是张洪章在机械臂上操作,张陆在旁边辅助。可刚下到水里,三人对视一眼,张洪章突然说:“让陆哥来装,他的手势比我稳。”张陆没多话,游过去调整位置,武飞立刻递过工具——整套动作下来,比原方案快了整整三分钟,教员举着秒表笑:“你们仨这是‘脑电波同步’了?”张陆后来跟我说:“不是巧合,是一起练了几百次,连对方的眼神都能‘读’出意思——他皱下眉,我就知道他嫌位置挤;他抬下下巴,我就懂要换个角度。”
训练外的日子,三人的“反差萌”更让人大呼“可爱”。张陆是大队里出了名的“麦霸”,武飞爱跟着哼两句,张洪章居然偷偷把快板塞进了行李。“等上了天,我们要一起‘k歌’!”武飞眼睛亮得像星星,“张哥带了口琴,洪章哥的快板能打节奏,我负责当‘气氛组组长’——说不定能给地球发段‘太空演唱会’视频。”张陆补充:“别听他说,上次训练完他唱《夜空中最亮的星》,跑调跑到我都想捂耳朵,可大家还是跟着拍巴掌——不是唱得好,是一起唱的感觉,比什么都暖。”
比起训练和爱好,更戳人的是他们“互相拆台又互相夸”的评价。武飞说起张陆,语气里全是依赖:“指令长就像我们的‘定盘星’,有次模拟故障演练,警报响得我手心冒汗,他居然还能笑着说‘别急,按第三步来’——有他在,我就觉得‘天塌不了’。”张洪章夸武飞是“乘组的‘能量电池’”:“训练累得直不起腰,他突然冒出一句‘你们看我今天的发型像不像太空舱?’,大家立刻笑出眼泪,疲劳都散了一半。”张陆说起张洪章,倒有点“意外”:“原以为载荷专家都很‘严谨’,结果他会背《水调歌头》,会打太极拳,还说要在空间站给地球写‘太空小诗’——那天他跟我说‘太空那么大,得有点浪漫才够味’,我突然觉得,这趟太空之旅,肯定会有好多‘不一样的惊喜’。”
有人问过他们:“跨了三个年龄层,会不会有‘代沟’?”张陆摆了摆手,说得特别实在:“什么代沟?他的沉稳补我的‘急脾气’,他的活泼冲我的‘闷’,他的浪漫填我的‘直男审美’——三个‘不完美’的人凑在一起,刚好拼成了‘最完美的乘组’。”武飞接话:“其实哪是‘凑’?是一起熬了一年训练,一起吃了几百次食堂,一起为了一个动作练到胳膊酸,把‘同事’熬成了‘要一起上太空的家人’。”
再过几天,这组“跨时代搭档”就要坐着火箭飞向太空了。他们的行李里,装着快板、口琴,装着几百次训练攒下的默契,装着彼此眼里的“放心”——那些没说出口的“我信你”,那些一起笑过的瞬间,那些互相补位的细节,就是他们最硬的“太空底气”。
就像张洪章说的:“太空很大,但有他们在身边,我就觉得‘地球离得很近’。”而我们这些在地球等着的人,也等着听他们从太空传回来的“歌声”,等着看他们用默契写成的“太空故事”——毕竟,最动人的航天梦,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远征,而是一群人,带着彼此的温度,一起飞向更远的地方。